“盐池县城解放啦!”1936年6月21日凌晨3时,在红七十八师嘹亮的军号声中,盐池县成为红军解放宁夏的第一县。自此,陕甘革命根据地正式扩充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。
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,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,区位优势明显。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宁夏唯一的县,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尤其是盐池的“三宝”——咸盐、皮毛、甘草更是成为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产业。盐池县围绕食盐生产运销、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发展,为支援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,成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经济中心。
支援抗战的后勤基地
1949年10月26日,毛泽东同志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称:“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。”在这些伟大贡献中,盐池人民的贡献尤其突出。
盐池耕地面积较大、生态资源丰富,境内交通四通八达,商贸行旅繁荣,形成了陕甘宁边区坚实的经济据点。全面抗战爆发后,盐池就成了支援抗战的后勤保障基地。
1938年1月20日《新中华报》载:盐池县鼓动了人民的抗战热潮,自动募集马100余匹、大洋2800余元,供给保安队骑兵打日本。盐池、定边两县组成自卫军8000余人,盐池、靖边、定边三县组织基干自卫军1800余名。三县280余人踊跃参加保安队,其中,盐池县62人。
1938年10月,盐池人民一个月内超额完成募捐6万双毛袜、手套的任务,慰劳八路军;商会又募集羊皮缝制皮衣142件,募集军鞋500双,支援八路军抗战。
1939年,为了扩大生产,为抗战作出更大贡献,盐池县对劳动互助组织进行整顿,全县劳动互助扩大到26个社、210个小组、2244人;义务耕田队26队、128个班、1032人;妇女生产小组133个、1297人;组织挖甘草小组66个、567人。
1939年10月,盐池县成立县合作联合社,简称“县联社”。
为了让子弟兵安心参战,1941年8月,盐池县建立代耕队,组织礼拜六工作队协助代耕和参加慰问抗属等工作。盐池县共组织义务耕田队26支,参加1000余人,“拥军优属”活动在盐池县蔚然成风。
到盐池驮盐去
“天是我们的天,地是我们的地,我们的天地同胞,岂容小日寇欺?生产支援前线,参加打盐队,嘿,参加打盐队!”这首《打盐歌》,是三五九旅指战员们在盐池打盐时创作的。1937年8月,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向全边区发出《大家到盐池驮盐去》的通知,边区各地迅速组织运输队前往盐池驮盐,由盐池运出的大量食盐被销往国统区,换回了宝贵的粮食和生活物资,有力地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建设。
1941年前后,灾荒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严重影响到边区内外食盐的供应,边区军民一度缺衣少食,食盐产销成为发展边区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,甚至关系到边区军民的生死存亡。为促进产盐运盐的迅速恢复和发展,边区政府确立了“以军队生产为主,盐民产盐为辅”的方针政策。1941年5月,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布的《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》
指出,“组织边区人民驮盐运动成为我们党和边区人民当前迫切的中心任务”。
1941年秋,三五九旅四支队到盐池花马池打盐自救,克服困难增加盐产量;1942年,方针改为“ 盐民产盐为主,部队产盐为辅”,盐用于换回物资并增加当地人民收入;1942年冬,三五九旅四支队休整;1943年春,开赴延安南泥湾,留下的100多孔窑洞见证了英雄业绩。
1943年8月,盐池驻军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牛驮盐的方法,不仅解放了当地公盐义务运输队员的双手,更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,38头牛一次往返可赚边币68000元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1938年到1943年,从盐池运出的食盐约12.5亿公斤。盐池所产的食盐除了满足边区需求,还为边区提供了急需的各类物资。盐池的食盐不仅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,活跃边区经济贸易,更是支援了伟大的抗日战争。(冯荣 整理)